| 您好,欢迎来到重庆城乡网! |
| 发布时间: | 2025/10/31 14:35:29 | 人气: | 24 |
玉米弯孢叶斑病在我国各玉米产区均有分布,20 世纪 90 年代曾在辽宁、河北、北京、河南、山东、天津等省市大规模爆发,给当地玉米生产造成严重损失,一度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玉米病害;近年来,该病的发生范围已逐步扩展至西北地区。其突出发生特点是:玉米抽雄后病害会快速扩散蔓延,植株叶片因布满病斑而提早干枯,一般情况下可导致减产 20%~30%,重病田块减产幅度超过 50%,极端时甚至出现绝收。

玉米弯孢叶斑病主要危害叶片、叶鞘和苞叶,症状表现因品种抗性差异而有所不同,典型特征如下:
感病品种症状
发病初期,叶片上出现褪绿小斑点,随后逐渐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的褪绿透明斑。病斑中间呈枯白色至黄褐色,边缘为暗褐色,四周环绕着浅黄色晕圈,大小通常在 0.5~4 毫米 ×0.5~2 毫米之间,最大可达到 7 毫米 ×3 毫米。当田间湿度较大时,病斑的正反两面均可观察到灰色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。抗病品种症状病斑相对较小,呈圆形、椭圆形或不规则形,中间为灰白色至浅褐色,边缘外围仅有狭窄的半透明晕圈。
特殊表现部分自交系和杂交种感染后,仅在叶片上产生白色或褐色小点,症状不明显。
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的弯孢霉真菌,其生物学特性如下:
形态特征
分生孢子梗呈褐色至深褐色,分生孢子以花瓣状聚集在孢子梗顶端;分生孢子为暗褐色,形状弯曲或呈新月形,具有隔膜,颜色相对较浅。生长条件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8℃~32℃,对 pH 值的适应范围较广;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30℃~32℃,且需要饱和湿度条件 —— 当相对湿度低于 90% 时,分生孢子很少萌发甚至不萌发。玉米弯孢叶斑病的病原菌主要以两种形式越冬:一是菌丝体潜伏在病残体组织内;二是分生孢子直接越冬。田间遗落的病残体、带菌玉米秸秆,以及用带菌玉米秸秆沤制但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,是该病的主要初侵染源。
次年春季,环境条件适宜时,病残体上越冬的菌丝体会产生分生孢子,这些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和雨水传播到玉米叶片上。在叶片表面有水膜的情况下,分生孢子萌发并侵入寄主组织,引发初次侵染;植株发病后,病斑上会产生大量新的分生孢子,继续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,进行多次再侵染,导致病害大面积蔓延。
玉米弯孢叶斑病的发病轻重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,核心因素包括以下三类:
品种抗性
不同玉米品种对该病的抗性差异显著,感病品种在适宜发病条件下极易爆发病害,而抗病品种则能有效抑制病害扩展。菌源数量连作地块因病残体逐年积累,田间菌源量充足,初侵染和再侵染压力大,发病通常更重;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也会增加菌源,加重病情。环境条件高温、高湿且降雨频繁的年份,能为分生孢子萌发、侵染提供有利条件,显著促进病害发生;地势低洼、排水不良的田块因田间湿度偏高,发病程度也会明显加重。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弯孢叶斑病的基础措施。各地可结合实际种植需求选用。
当田间病株率达到 10% 时,应及时开展药剂防治,常用药剂及使用方法如下:
50%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;75%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;70%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。均匀喷雾防治,重点喷洒叶片正反面,可有效控制病害蔓延。
| 还没有对此评论! 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| 电话: |
|
